这个时候见宁卫民这么一个既有钱,又肯慷慨解囊的大财主忽然冒了出来,主动要给赞助,帮他们完成今年的KPI。
那还不把他当成救命的稻草,极力迎合?
自然是他说怎么办,那就怎么办,他说演几场,那就演几场,他说请谁来演,那就请谁来演好了。
文化局是一点意见没有,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表现出了超前的觉悟。
要说唯一的担心,恐怕也就是怕宁卫民指定的场地不合格了。
结果一到了芸园现场,文化局负责此事的代表直接傻眼,那是惊愕不已,喜出望外。
说实话,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东城的胡同里居然还藏着这么一个如世外桃源一样的花园子。
更没想到一片平房之内,居然突兀耸立着一座迥然不同,飞檐高挑的多层戏楼。
特别是仔仔细细他们看过之后,他们发现尽管芸园的戏楼比颐和园和故宫里的戏楼要小一些。
但前台后台,上下场门,一切均按比例搭盖,飞檐立柱,彩画和玺,无一不极尽讲究。
尤其难得的是,他们发现这个戏楼居然还是电影《摘金奇缘》的取景地之一。
而且有暖气、有风扇、有包厢,拢音效果极佳,还有舞台的升降装置,设备设施极其完善,他们就更是深感满意和惊喜。
不得不说啊,这里简直完全复原了旧时的戏楼样式,能最大程度的重现出旧日高门大户请堂会的演出风貌。
无论是从纪念意义,还是从演出条件出发,毫无疑问,这里就是最佳的演出地点,没有之一。
如果非要说这里有什么瑕疵的话,那顶多也就是场地面积稍微有限。
哪怕都换成座椅,楼上楼下最多也就能容纳三百来位观众,恐怕卖不了多少票去。
可这也没什么关系,毕竟宁卫民是真的财大气粗,他一开口就是无比优厚的条件。
他说愿意出两百万来办这个活动。
而且管吃管喝,卖出的门票他一分不要,可以全部捐赠给亚组委。
只是家里两位老人喜欢京剧,希望文化局最好给安排几位名角陪他们也唱上几场。
也正因此,文化局什么顾虑都没了,当场就拍板把这事儿给做实了。
要知道,宁卫民出的可是两百万啊,而且场地还是拿来白用的。
对于文化局来说,承办本次活动,他们只要轮着派剧团过来唱戏就得了。
哪怕轮着番儿的在这儿演两个月,每天也有三万多的收益。
你就是二百人的大剧团,连勤杂工都弄来,那演完了最多也就付个一万块的劳务费到头了,文化局每天至少白落一多半的劳务费呢。
可以说,文化局作为组织者站在中间,是又落实惠,又落人情,还能提高威信,顺带也有了工作成绩能跟上级交代了。
这笔账可太好算清楚了,只有傻子才不愿意干呢。
于是在宁卫民的出钱资助下,文化局很快就紧锣密鼓的把活动张罗起来了。
受他们的邀请,共有三十二个全国各地的知名京剧团响应,会在五月底来进京演出。
整个活动流程为期三个月,一半时间排练,一半时间演出。
的具体的演出安排是到京的剧团分别芸园戏楼和京城展览馆分开进行排练。
然后先进行面对小众群体的商业演出,再去京城展览馆进行面对公众的大型汇演。
至于江念芸和康术德两个人,他们作为宁卫民指定的赞助商代表,则会始终被当成贵宾,全程参与本次纪念活动。
结果自不必说,对于爱戏懂戏的两位老人来说,对于宁卫民办的这件事简直太满意了。
从第一个剧团进芸园开始排练起,他们每天就有了额外的乐趣,有了更多的事儿干。
连原本闹情绪的康术德都没工夫再生气了,哪怕嘴上还会时不时唠叨几句,但每天去大酒缸忙买卖的工夫明显少了。
而是有工夫就去戏楼看梨园行的排练,和那些剧团的名角聊戏,沉浸在吹拉弹唱,唱念做打的乐趣之中。
于是乎戏楼东院哪怕没到公演的日子呢,也是天天的热热闹闹,天天的轰轰烈烈。
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两位老人是真正有素质的票友,这点让剧团的人也很意外。
即便他们早从文化局处得了交代,知道得哄着两位老人家,这是出钱的东家。
但即便如此也绝没想到,这两位居然是有着真本事,够格上台的真正行家里手。
首先江念芸的青衣唱得好,梅派的大气优雅,雍容舒展,让她学得惟妙惟肖。
要不是老太太的确岁数大了,听她的唱,一定会让人想起“有美一人,轻扬婉兮”这样美好的句子来。
康术德确实不会唱,但老爷子会拉胡琴。
而且不是一般的水平,稍微熟了熟手,就能整出整出的拉。
他那琴一送一递山是绝不含糊的,尤其给江念芸操琴,俩人配合的默契并不比真正的剧团名角差多少。
以至于无论哪个剧团来过芸园,那些真正的名角,都能很快的对两位老人生出好感来。
毕竟老话说得好,货卖识家。
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能碰上真正懂得欣赏的行家呢?
这一点,其实从每次两个老人兴之所至,上台客串一出,都能获得满堂彩也能看得出来。
虽然说他们有充分的主场优势,卖力叫好的大多是那些捧着他们饭碗的芸园工作人员。
但凭良心来说,这些剧团的人也不能否认,两位老人要年轻个二十岁,完全是有资格可以登台唱大轴儿的。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