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硬着头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这个无能之辈已经被赶走了,但是他的工作不能拉下,我寻思了一下,现在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我们又时间紧迫,不如让我来暂时接管他在这个街区的所有事务,您看可以吗?”
艾格妮丝赞许地瞥了他一眼,刚才她痛殴区长,固然是一时快意,但是却也没有想到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莫尔尼伯爵在这种时候,还能够迅速冷静下来,确实是一个精明的人才。
“嗯,那就这么办吧。我无法给您正式的官职,不过我想,暂时应该也没有人会质疑我这个决定……我们就短期内把这里的事都接下来吧。”
接着,她环顾四周,看了看周围那些破败的房屋以及各处的污泥,轻轻叹了口气,“我们应该做的事太多了……真是容不得片刻耽搁啊。”
接下来,艾格妮丝开始和自己的随从们,紧急地进行了已经被拖延太久的抗疫行动。
他们雇佣了多辆马车,从其他地方调用了用陶罐装的外地饮用水以及烧开之后的白开水,然后让人挨家挨户地分发这些干净的饮用水。
这样,这里的居民,暂时就不用去饮用被严重盐碱化和生活污水所污染的井水了。
除了饮用水之外,怎样切断疫病的传染也是重中之重,她让人统计了现在街区内所有的病人,然后让人把他们送去隔离,至于他们原本的居处,也执行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措施,不重要的东西直接付之一炬。
这片街区的人口密度极大,随便一间房都挤了很多居民,如此严格的消毒措施,势必会造成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民。
为了安置这些流民,艾格妮丝又让人从商店里买了一些行军帐篷和简单的行军床,把他们都暂时安置在了这样的临时住处当中。
这些事都繁杂而且琐碎,需要极多的人手,艾格妮丝不光把这片区域的公职人员(包括警察和邮差)都动员了起来,甚至就连驻扎在这片小街区的几十个军人,也被艾格妮丝暂时地征用了,让他们来帮助自己。
当然,对于这种额外的工作量,很多人都发出了怨言,也有许多人想要偷懒,但是艾格妮丝却以自己莫大的执行力,几乎时时刻刻注视着整个抗疫工作,不给任何人偷懒的空间。
而她“怒殴区长”的事迹,也在这群人当中口口相传,让他们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再去冒触怒的风险。
一开始,艾格妮丝的努力并不是顺利,这里的居民们怀疑她的动机和能力,许多人不愿意配合,甚至辱骂她在干扰自己的生活,高高在上地施舍所谓的怜悯。
但是面对这种质疑声,艾格妮丝却丝毫不为所动,她知道,他们未必是恨自己,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口,把自己受到的一切压迫都发泄出来,自己这样“高高在上”、平时从来都见不到的上层阶级,也就是最好的靶子。
她知道自己无辜受害,但是她却也无法因此生气,毕竟,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而且是最高级别的既得利益者,她直接间接吸吮的民脂民膏难以计数,实在没有什么道德资格来反驳别人。
但是,她却还有惊人的决心,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力。
她不厌其烦地去说服,去安置,以几乎永不熄灭的热情,活跃在了每一个环节当中。
于是,在磕磕绊绊当中,原本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也渐渐地有了眉目,安置工作被迅速的落实了下来。
好在,现在还只是秋天,气温还没有变得太低,所以这种临时的安置措施,勉强还算是可行,再加上,生活在这里的都是贫民,“忍饥挨饿”几乎是他们的日常,所以现在恶劣的居住条件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有多少不适,因为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这些。
恰恰相反,在被安置的人群当中,许多人是多年来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援助”的感觉,在疫病流行的绝望时期,有人关注他们,给他们提供食物和清洁的饮用水,这种努力,本身给了他们莫大的心理安慰。
穷人的处境永远是艰苦的,在这个人流拥挤、疫病横行的年代尤其如此,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人们被迫为了温饱而做苦工,形同奴隶一样终日劳作,许多人甚至铤而走险去犯罪,痛苦、绝望和愤怒让人充满了仇恨,这种仇恨既是对别人的也对自己的,没有人在乎自己的性命自然不会在乎别人的性命,甚至还有着“摧毁一切”的仇恨,巴不得来一场天灾,把一切都焚毁个干净。
然而,尽管艰苦和愤怒,但是这群人的要求却极为卑微,在这种布满绝望的世界上,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给他们一点点帮助,甚至哪怕是精神上的安慰,都可以让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说到底,他们已经被隔绝在了世界的一切享受和娱乐之外,对生活的最大期许,也仅仅是“活下去”而已。
为什么在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会犹如野火般蔓延呢?恰恰是因为,衰退的帝国已经无力承担自己的所有公共义务,皇帝和那些军阀们都和强盗土匪没有任何区别,普通人只能在绝望的痛苦生活当中呻吟,而在这时候,教会站了出来,把这些被抛弃被遗忘的人们组织起来,给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互助服务,或者提供了精神上的安慰。
教会做这一切,并不一定是出于好心,但是对那些绝望之中的人们来说,教会就是他们最后的安慰剂——所以,人人都争先恐后投入到耶和华的怀抱当中,这种泛滥的信仰成为了一种无可阻挡的潮流,最后就连高高在上的贵族和皇帝们,也不得不为之妥协,甚至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教会的一份子。
而艾格妮丝现在也在做类似的事,她为了抗疫而殚精竭虑,四处奔走,筹集物资免费捐赠,种种努力都被所有人都看在了眼里,这时候她对很多人来说,甚至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希望”的象征。
那种“还有人在管我们”的感觉,就可以给人莫大的安慰。
而且,人都是喜欢传奇的,艾格妮丝的种种事迹,也在这群人当中口口相传,被赋予了某种传奇性,尤其是“怒殴庸官”的戏码,更是古今中外所有底层人民都在大声叫好的剧本,所以当这些事被流传出去之后,艾格妮丝的名望更加高涨。
之前,艾格妮丝询问大主教,人们是否会原谅自己的情妇身份,大主教安慰她说,只要她多行善事,人们自然会忘记这种道德缺陷。
如今,这个安慰看起来不仅仅是安慰而已了,而是近似于变成了事实。
艾格妮丝的所作所为,正在逐渐变成传奇,而她的名字也被人们交口称赞,甚至还有人直接用“慈悲女士”来尊称她,而不是直接称呼她的名字。
“获取名声”,并不是艾格妮丝执行这项事业的原本目的,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用心去做她做过的事,那么不需要什么刻意宣传,她自然就可以拥有这种东西。
——底层人民既愚昧又清醒,虽然会被引导会被蒙骗,但是他们其实也能够看清楚,究竟谁在真心地试图帮助他们。
但是对她来说,这又有什么所谓呢?她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