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带着某种诡异看着崔林。
“算了,王公你也别问了,也别疑惑了,我让人去祖宅里面将手抄版给你送过来就是了,为什么有的话,你问这种东西没意义。”崔林看着王良的神情,就知道王良准备询问,于是叹了口气直接给打断了,问什么问,你看你的书就是了,你还说你家子嗣尽皆理科思维,你也是好吧!
“好了,王公,有些事情你最好还是不要了解比较好。”王柔也在一旁开口道,什么东西都想知道并不是什么好事,比方说现在,最好就是装作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样对大家都好。
“张角的那套装备,我回头找我父亲借过来,我父亲好像挺喜欢这套衣服的,每次都会将之带在身边。”皇甫坚寿带着几分疑惑说道,不过也算是应下了这件事,毕竟是有助于万民的正事,该帮还是要帮的。
“丰隆乡侯啊,以后这种事情,不要藏在心里,多问一问,会有奇效的。”袁陶轻咳了两下说道,“当初王家在会稽的时候,有一些事情确实了解的不够到位,毕竟你们是学术性质的家族,和我们不一样,要知道就算有些清贵的家族,其实也未必真的清贵。”
话说间,袁陶看了一眼袁涣,要说清贵,在所有带着官僚和政治性质的世家之中,陈郡袁氏首屈一指,出了名的清贵,但官僚和政治难免会有屎坑,就算是再怎么清贵,也是要沾屎的。
这也是赵爽和徐岳有时候吐槽陈曦说,就这数学水平,你搞什么政治,来搞学术啊!
“问题在于仔细想想的话,好好搞学术的家族,也没有多少了。”袁陶的这句话,王良倒是听懂了,但正因为听懂了,王良反倒有些皱眉。
虽说各大世家都是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贵族转变过来的,都知道武力的重要性,但各大世家除了这份武力之外,在曾经都有一个学术内核,这个内核是继承自自家先祖,也就是诸子百家的。
在之后的几百年间,或是吸收别家的思想,或是自行开拓原有的学术道路,总之只要家族还存在,就会不断的形成符合自家家学的思想。
所以早先的世家都有一份属于自家的家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汉末这个阶段,很多家族就已经全面放弃家学,转而在权力方面进行开拓。
当然,正史是因为伤寒、瘟疫迭加,让学术性的家族,基本死绝,又遇到了魏晋那种离谱的大环境,最后只能选择权力。
可元凤这个时期,陈曦保留了绝大多数的元气,也没有破坏天下的共识,这个时期的人最起码还是维持着对于知识的尊重,也就是说官僚依旧尊重知识分子,学术性质的家族依旧是贵族。
换句话说,陈曦是承认甘石两家对于太史一系的垄断地位,也是承认会稽王氏对于电学,及其衍生的官职爵位的垄断地位,同样也承认南阳张氏对于匠作大监一系的垄断地位。
陈曦清楚这样其实并不好,因为这种玩意儿已经是事实性质的学阀了,但汉末这个大环境在有人愿意继续行走在学术道路上,陈曦是必须要给予支持的,哪怕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正确的方式。
可没有其他的方式了。
毕竟现阶段连识字率都没办法提的时代,陈曦还能有什么要求。
说句过分的话,不是陈曦不愿意在军队进行扫盲,而是陈曦努力的对于军队进行了扫盲,但这么多年意义依旧不大。
请认知一个事实,新中国能迅速开启扫盲,是因为新中国的文盲率在80%,但这80%的文盲率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城镇,越发达的地方文盲率越低,甚至部分地区,乃至特殊的行业之中,识字率能达到95%,但在农村地区,普遍性的文盲率在95%以上。
陈曦面对的汉末是什么情况,是在陈曦开挂之前,真实识字率大概不到5%,处于到处都是文盲的现实状态。
如果说这个真实识字率是完全均衡分布的话,陈曦也有办法,可核心就在于,这个识字率并非是均衡分布。
首先是所有的官僚都是识字的,世家之中给自家干活是肯定也识字,再算一些给汉室官僚打下手的胥吏有部分也识字,天下间绝大多数识字的人,都已经集中在城镇区域了,剩下没在城镇区域的,绝大多数也都是来往的行商,或者地方坐商,剔除这些人之后,广大的农村区域,识字率搞不好是低于1%。
这也是陈曦和世家妥协,以及妥协之后,按着各大世家的头,让他们安排人,用自己命人制作好的辞典强行推动识字率的原因。
可就算如此,汉室的识字率经过了十年的滚雪球,依旧没有进入快车道,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按照早期中帝那种疯狂搞教育,并进行强制教育,外加所有人都有超乎想象的热情的情况下,从20%到66%的识字率都需要二十年,至于之后80%,90%,甚至更高的97%什么的,那需要的时间就更多更多了。
那陈曦面对的是什么情况,是5%,从5%识字率到20%识字率,哪怕真当识字率是线型,以及陈曦在三世纪就有红军级别的组织力,外加陈曦如同中帝早期那般疯狂的投入人力和资源搞教育。
从5%到20%也需要三十年,而现如今才是元凤十年,陈曦就算是超人其实也就这么一个现实状况了,更何况,陈曦真的没有红军级别的组织力,那要求实在是高的要命了。
故而按照陈曦的估计,元凤朝整个走完,刘禅一朝走到大半,汉室的识字率能达到20%,得以进入快车道都已经是非常好的情况了,至于说迅速达到80以上,这么讲吧,没有任何现实能借鉴。
这也是陈曦在元凤五年之前没有大规模搞理科和技术,主要进行识字教育的原因,因为在元凤五年之前,陈曦找不到足够的学生来学这些东西,就算开个班来搞,那也是给世家准备的礼物。
陈曦虽说和世家妥协了,但也没混到给世家灌饭的程度。
相反,将大多数的世家清出去,让他们在国外发展,除了减少了国内的内部斗争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让这群搞易啊,搞经啊,搞史啊,搞子啊的偏文科系的世家腾出生态位,让搞理科的得以发展。
好吧,那个时候,还没有几个搞理科的,搞数学的有几个家族,搞天文的有几个,搞物理的有几个,绝大多数的世家都是搞文学经意,道德解读的,所以这些世家出国之后腾出来的位置,纵然被那些搞技术,搞研究的家族占据了一部分,也足够大学之中培养出来的那一批搞技术的,搞研究的,没有根基,没有家族的新人发展了。
哪怕这些人没有这个意识,但只要人活着,就会和其他人有交互,就会形成“我们”这个概念,自然就会诞生理科的土壤。
这种行为,对于这个时代的家族而言,是无法察觉的,因为这些人并没有侵入到世家的核心权力,也就是所谓普世道德的定义权,学术文化的主导权等等,在他们看来,这群大学毕业的新人只不过是他们的下属,并不会侵占他们的权力,反倒会带动他们的实力扩张。
毕竟在这个年头,道德、学术、文化这些是要靠辩经分个高下的,能辩过的才是正统,但这是文科的思路。
理科的技术、研究路线在这个时代并不怎么明确,可理科思维的技术、研究路线若是能带来生产力,那就不需要辩经了!
趴窝,理科和文科的差距自己体会,文科核心在于归纳总结,辩经将别人同化,而理科的核心其实是分析解决,用技术事实将对方征服
!-- 翻页上aD开始 -->